中国经济智库网

呼兰河畔的护河志愿队,队伍越走越长

公益 用户:贺滨 25575℃
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懿 毕萌翠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)在黑龙江省有这样一条河流,它是滋润着万顷良田的灌区源头,是萧红笔下模糊了岁月的乡愁……它就是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希望的——呼兰河。

近日,5名大学生记者组成“寻河小队”,赴呼兰河边开展采访活动。此行已是冬季,铁力市静默在一片斑白之下,冰封的呼兰河宛如一条宽阔的银色丝带,蜿蜒在这片银装素裹的大地上。河流旁,有这样一支队伍,十年志愿,十年守护,用坚持与热情,默默践行着保护母亲河的责任与义务。

缘起,行动只为守护儿时记忆

谈及呼兰河,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孙启成回忆:“我小时候家门前就是这条河,水清澈到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的鱼虾……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,呼兰河水环境问题凸显,保护水环境刻不容缓。

孙启成和志愿者们开展保护呼兰河水环境的活动。受访者供图

孙启成和一群怀着守护呼兰河初心的市民相聚在一起,共同开展“保护母亲河、我们在行动”活动,为呼兰河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带动更多市民参与保护水环境志愿行动

“我们这支志愿者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是35至40岁的社会爱心人士”,这群具有社会阅历和组织能力的中青年们,成为这场守护行动的中坚力量。初具规模后,为了保障活动有序推进,队伍精心策划、发挥优势、广泛动员,借助海报和微信群深入宣传,吸引了更多市民的加入。

孙启成和志愿者们开展保护呼兰河水环境的活动。受访者供图

与此同时,队伍的壮大带来的是组织体系的规范化建设。孙启成介绍,一名“志愿新手”想要成为长期专业的志愿者需要经历“三个步骤”。首先要加入体验组,感受志愿活动的氛围,积极参加三次志愿活动。随后进入预备组,接受三次的专业志愿培训,培训内容涵盖环保知识、河流生态保护技能、团队协作以及与市民沟通交流技巧等诸多方面。最终,通过培训考核的预备组的“新手”才能正式加入志愿服务队。

如今,河域水域垃圾清扫等常态化志愿活动每月开展两至三次,每次能够招募到50至60名志愿者。即使在寒冬,队伍依旧保持着稳定的活动频率。“水环境好了,市民参与呼兰河保护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也更强了。”孙启成说。

传承,志愿的另一层意义是代际传递

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十年来,孙启成逐渐感受到周围人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。去年夏天,原计划招募40人的志愿服务活动,因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同前来,最终在出发时增至100余人,“队伍从水文化主题公园出发,沿河而上,我当时开玩笑说,队头已经走到呼兰河边了,队尾还没有出公园呢”。

孙启成和志愿者们开展保护呼兰河水环境的活动。受访者供图

经过他们的努力,这支团队从最初十几位社会人士,逐渐壮大成为辐射到中小学生、退休老人的志愿服务力量,守护着呼兰河两侧的生态环境。

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声音,火车从呼兰河上横跨而过,河边的人们在沿河公园绿道中漫步,直到夕阳斜照。正如孙启成所说的那样,“我们日复一日地在这里生活着,守护家门口的母亲河,是一辈子的事情”。